近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召开了2020年第一次管理委员会暨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器审中心)为牵头单位的医疗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汇报了工作情况。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重症监护(ICU)等科室的临床管理和重症患者生命信息监护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工作组汇报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在重症医学上所取得探索性成果。
据悉,工作组在疫情防控期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术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响应前方医院的临床需求,针对重症海量数据管理、误报警频发和报警疲劳、数据漏诊和误诊等问题,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武汉武昌医院搭建了生命信息数据远程ICU/CCU管理网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该平台为更好更快地医治重症患者,打赢疫情阻击战发挥了较为重要作用,但后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强强联合 打造移动ICU
3月8号,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黄晓波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病房的患者床前启动平台,平台另一端在线的有四川省人民医院的7位专家和北京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通过平台,图像实时传输到每位专家那里,供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商讨最优的治疗方案。根据后方专家的要求,患者重新做了一次做心脏彩超。
“这个平台可以把我们查房的情况线上连线,通过调整摄像头,后方专家可以掌握超声、影像学动态、患者药量等实时状况与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等第一手的资料,全面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黄晓波介绍。
“不同于各大医院现在做的远程会诊平台,我们所做的远程管理平台实际是一个移动ICU/CCU的平台。在去年10月份左右,我们就已经跟深圳迈瑞医疗团队讨论改造心电监护信息化整合方案,做了部分样机并把远程ICU信息接入硬件中,然后在我们院的CCU心脏监护室做了20多例患者的实时在线监测。” 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院长兼心血管学部主任陈韵岱指出,平台建立的目的之一是想解决ICU误报警频发的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表示,大数据和远程会诊比较热门,我国某些偏远区域对两者的结合有着较大需求。工作组成员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此前所做的工作在此次疫情中得以适时应用。工作组类似于业内人士组成的专科联盟,大家一起探索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平台的成立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实际上,大家并不是在疫情出现后才考虑建设这个平台。在武汉抗疫期间,工作组成员就在想能不能将医院的局域网和国家级专家资源整合到一起去救助生命危重症的患者。”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东表示,受到非典时期和新医改的启发,他一直在反复思考,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远程生命信息数据的监测工作。此前,绵阳市中心医院已建成了局域网,连接部分县级医疗机构的数据。
据介绍,经实际运行,该平台初步实现了重症患者生命信息数据和ICU/CCU医疗资源共享、优化了重症患者的报警响应和临床决策流程,能够减少数据漏诊误诊等医疗差错,提高临床工作效率,降低前方医生护士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
问题待解 智能升级仍需时日
在上述专家看来,平台不仅能代替现有的重症监护室中分门别类的监测平台,采集且同时连续存储信息,还能将相关数据进行标测,进行对外参数融合分析等。不过,作为一个“新生儿”,其成长完善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
“比如获取数据的方式。平台需要获取哪些数据、数据获取之后展示的格式是什么、输出的内容是什么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获取数据处理完后,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去分析解读数据,辅助我们诊断疾病。否则平台数据量过大,人力消耗太多——我们现在也正在想办法迈出这一步。”隆云说。
陈韵岱认为,在完善平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危重症患者数据的精确采集,根据综合性多生命参数的采集来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和转归,指出多生命参数对于下一步干预策略上的指导意见。此外,她也同样指出了平台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问题,如平台的智能化应用不仅需要各种设备厂家投入成本升级系统,而且多个设备的不同厂家还需要互相开放的接口,进行信息化兼容。
“工作组希望将各个医院的远程平台对接与共享,但现在有信息孤岛的存在,不仅需要技术的投入,而且还需考虑到一些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或者社区医院没有相关的设备或者局域网络。目前只有一些较为大型的医院有这样设备存在实现对接的可能性。”王东认为。
“一些县市医院与省级医院的理念和设备相差较远,如何把省市县医院的数据打通,还需要摸索。”黄晓波以四川省人民医院为例,介绍了该院花了两年时间搭建的6家医院内部平台所遇到的问题。如在理念推广的过程中,需要跟省级药监部门乃至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部门沟通;在硬件上,需要开发系统的算法、存储方式,实现信息安全等。之后,如何打通医保通路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任重道远 建立医学数据联盟
据悉,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针对生命信息数据实时分析和24小时多参数生命信息数据总结分析的临床需求,工作组提出并正式申请了“一种多参数监护设备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尽管“小有所成”,但多位专家认为工作组在完善平台体系中依然任重道远。
陈韵岱认为,后续的工作应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让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更加标准化;二是在获取数据与记录之后,还需将大量标准化的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库;三是建立预警模型,通过数据了解重症患者的病情,助力病人救治策略的后期选择和情况跟进,使其真正起到远程移动ICU的指导作用。
“我们希望求同存异,尽可能的覆盖志同道合的医院,一起收集数据,建立中国重症医学数据联盟;破除技术阻碍,完成数据采集、数据输出、数据信息标准化、人工智能开发等工作,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上更进一步;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通过标准流程,保证数据安全。”隆云介绍。
王东指出,远程的数据传输需要局域网来对接,希望基层能建立更多局域网,这有利于医院内部对危重症患者数据的管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作为工作组的一员,应推广远程数据管理让基层的患者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达到优质资源下沉。此外,还需最大化应用平台来避免专家资源的不足和专家资源的浪费。
“我们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申请了新冠患者出院后远期生命体征随访的研究项目,以及四川省的医学科学创新研究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在平台进行。”黄晓波介绍,在后期的工作中,需要思考如何把重症患者在早期筛查出来,减少医保的开支;研究患者死亡的报警模式,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通过数据库建立多参数多维度的预测模型;开发医护人员的决策模式,根据具体的死亡预测模型,建立重症患者临床辅助 “决策树”,帮助医生思考、选择对患者最优治疗方案,避免同质化治疗;通过AI学习,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更好的认识肿瘤疾病及转危的可能性,助力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
来源于:中国食品药品网 2020年7月28日 记者:蒋红瑜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