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创新者的创新十年已来,如何把握机会?

  • 2020-06-15
风水轮流转,医疗器械这个细分领域真得要熬出头了。

近年来,我国持续释放政策红利鼓励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这一情况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后愈加强化;随着疫情过后,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疾控体系、基层医疗的建设,各级医疗机构扩容和能力提升的需求长期释放。这些要素都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大量机会。


从未来空间看,行业内常用一个概念“药械比”,即药品和医疗器械人均消费额的比例。目前,中国的药械比约为1:0.3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1:1)。随着需求端、支付端的持续改善,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弹性未来要明显大于医疗健康行业平均水平,从投资价值和机会角度,蕴含机会也丝毫不差。


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在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就已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器械市场,预计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超9000亿元,且近年仍保持着超过20%增速。


人们常说,水大鱼大。如此前景广阔的市场内,其中可挖掘的投资机会和能够孕育出的优秀企业也非常之多。


“小而美”的医疗器械?


众所周知,器械细分行业众多,仅按种类划分,器械也有多种类型、且分类更复杂,比如医疗设备(如CT、核磁、超声)、体外诊断(如生化、免疫、分子检测)、植入耗材(如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种植牙)、消费器械(如隐形眼镜、OK镜、电子血压计)等,像是多个细分行业概念的集合。


按照不同的市场定位来划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则基本由中低端产品以及高端产品构成,中低端市场包括DR设备、CT机等产品,高端市场包括MRI、PET-CT等产品。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据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份额比例最大,竞争格局呈现多而散的局面;在行业高端市场中,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不易研发制造,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发达国家的资源垄断等因素,产品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市占率超过80%)。


也因此,目前许多公司在各自细分赛道多属于“小而美”的角色。


结合A股来看,当前国内医疗器械板块上市公司数量约60多家,在科创板设立后,大量中小型创新器械公司涌现。不同细分领域都出现了各自的头部企业,譬如骨科领域的凯利泰(不久前高瓴资本等向其定向增资11亿人民币)、心血管领域的乐普医疗、电生理类的微创医疗、医疗设备领域的迈瑞医疗,以及IVD领域的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华大智造日前也获得10亿美元融资)等。


不过,从市值分布上,大部分器械公司市值目前仍处于200亿以下,与大多上市医药企业的千亿市值相去甚远;而且我们能看到,除了迈瑞医疗外,在医疗器械赛道,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公司。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医疗器械项目在国内创投界受欢迎的程度——与此同时,资本对于创新药企的投资越来越谨慎。


单以刚过去的5月来看,国内医疗器械领域, 12个融资项目就揽得超过70亿人民币,其中有 4个项目融资金额超过1亿人民币,分别是 华大智造(超10亿美元)、 苏州微创骨科学(5.8亿人民币)、 齐碳科技(1亿人民币)、 全景科学(1亿人民币)。相较之下,生物医药的16起融资事件才揽得约23.9亿人民币的资金。另外,典型如沛嘉医疗这样的细分领域领先企业,甫一上市即完成1000倍超购。


创新者的黄金十年


受益于进口替代的政策红利,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不少人更是将未来十年喻为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


深究其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作为医学、设计、生物力学等跨学科行业,器械也尤为适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且其研发风险没有新药那么高,研发成本也更小些。


另外,器械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其创新往往是渐近式、延续式的。由于依赖多学科协同,产品复杂性高,最终性能的优化依赖研发、制造过程中大量技术细节问题。因此,除非是该领域发生根本性技术迭代更新,否则头部企业往往会在该细分领域形成日渐深厚的技术壁垒,即器械品种的生命周期往往更长,适合长期布局。


不过,医疗器械品类如此之多,究竟哪些属于未来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长牛赛道呢?一个核心成长逻辑,创新研发,附带老龄化加剧叠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具体来说,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研发无疑是首要生命线,即强调品种的创新性、市场的独占性。医疗器械两票制的推出直接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利润。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服务就显得更重要。对投资人来说,好的医疗器械产品需要从临床角度出发,花大量的时间展开市场调研,并围绕它展开技术上的调研,从不同的技术路径加以研究,分析从成本效益上来看可行性最高。


老龄化的加剧则助长了慢病管理相关的检验/治疗设备和耗材领域的发展,譬如IVD(体外诊断)、骨科类以及心血管类耗材、康复器械、家用智能化设备都将享受到长期利好。此前,主打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沛嘉医疗受资本追捧即是面向中国人口加速进入老龄化、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病人数逐年增多的现状。


另外,随着医疗器械以医院销售为主到医院和药店并驾齐驱的转变,医疗保健器械也成为最大的增量,处在急速增长中。这也是为何九安医疗一度能受资金追捧,而出现巨幅上涨的原因。


消费升级则表现在人们对更好的生活体验、治疗感受和康复效果的追求。举例来说,随着智能产品的普及,“低头族“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越来越高发,能辅助治疗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腰肌劳损的保健治疗器械也随之受到肢体亚健康人群的亲睐,特别是经监管部门注册审批的专业家用产品,且它们往往操作简单,小巧便携,或成“自我保健”的重要选择。


简言之,多方面的因素都在推动医疗器械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


选对赛道、产品渠道两手抓


那要如何精准把握各个投资机会呢?曾有知名投资人告诉36氪,在支付标准偏收紧的状况下,其实最易分的蛋糕和最易摘的果子已经被摘掉了,未来十年医疗器械也将面临更高的壁垒,产品和渠道也需要两手抓。另外,医疗器械涵盖面很广,众多细分领域所涉及的产品,具体从研发生产、销售模式、支付模式等诸多环节差异巨大,因此研究、投资方式也具有差异性。


举例来说,大型医疗设备更像典型的精密设备制造业,玩家往往是先进设备制造厂商,销售过程往往通过类似于政府招标过程;一些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新型植入耗材,前期研发蕴含较大风险,后期销售十分依赖医生的学术教育和推广;消费类医疗器械,往往更贴近消费品的销售模式,比如家用电子血压计,则十分依赖品牌建设和线上线下渠道推广。


结合具体赛道来看,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最大组成部分,IVD一直是受投资人追捧的重要赛道,在新型疫情爆发后,在战疫过程中异军突起的分子诊断持续亮相前线,热度进一步加剧。疫情过后,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疾控体系等领域的大力加强,IVD领域仍将是医健市场的火热赛道,而分子诊断和POCT依然也会是投资热点。


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第二大组成部分,医用高值耗材现阶段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国内总体水平与国外水平的差距仍旧巨大,随着需求不断增加,国产高值耗材替代进口产品势在必行,也会是很多医械投资人口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与此同时,耗材集采已是大势所趋,行业人士普遍认为首先纳入集采范围的品种具备需求大、技术成熟、国产化率高、单价值高等要素,例如心血管支架类、创伤骨科、人工晶体等,但目前集采价格大都尚未穿透公司出厂价格。


总体来看,这将促使行业向具备规模优势、技术先进、创新迭代的头部企业集中,龙头优势将更加明显。至于高端医疗设备,受限于技术壁垒与上游核心零部件资源的限制,优质标的依然稀缺,进口替代任重而道远。


来源:瞪羚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