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式摊牌!中国强势反击,大批医疗器械企业要“受伤”!

  • 2018-07-09

就在昨天(7月6日),美国正式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了迄今人类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战。


中方立刻展开反击。根据海关总署关税征管有关负责人的表态,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已于北京时间7月6日12:01开始正式实施。


从中国的强力反击无疑透露了一个信息:对美国的贸易壁垒,反击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中国毫不手软。


这场贸易战中,最为“受伤”必然是两国涉及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医疗器械行业首当其冲!



1

美国重点遏制中国高端械企

大批械企或转移海外市场


回归到医疗器械行业,本次美国对华加征25%关税的340亿美元产品清单,是在6月15日公布的。涉及22种医疗器械产品,而在4月公布征税清单中,医疗器械产品有52种。调整之后医疗器械产品减少58%


保留下来的几乎都是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美国重点打击“中国制造2025”计划相关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遏制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崛起的意图不言而喻



上述这些领域涉及的中国企业主要包括:



其中迈瑞在今年5月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表明,北美市场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总体的14.58%,成为海外第一大市场。


迈瑞在北美地区产品销售的终端医疗机构客户主要分为公立医院、非盈利医院、私立医院、院外直销;而且已与美国五大集体采购组织 MPG、 MedAssets、Novation、Premier、Amerinet 合作,项目覆盖北美近万家终端医疗机构


并且近期美国最权威的评选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发布了2017至2018年度美国医院前20名的榜单。榜单中包括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克利夫兰诊所等19家医院的急诊科、重症及麻醉科等科室都在使用迈瑞的超声解决方案。


而且从2017年迈瑞排名前五的直销客户来看,全部是美国公司。



可见,迈瑞的美国市场已经开始大范围拓展,此次美国340亿加征关税清单中,监护类设备首当其冲,预计会产生一波不小的冲击。


而在迈瑞在招股说明说明书中清楚写到:


如果美国对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加收 25%关税,且公司无法将相关成本转移至下游客户,将可能对公司在美国销售的产品的利润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迈瑞将会采取提升产品成本、拓展美国之外的产品市场,加大研发力度等一系类措施来应对!




2
大批中国械企海外并购受阻


从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海外的并购情况来看,收购金额、影响较大的,也大多数还是与美国相关。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出海并购最爱的仍是美国技术。


图片源自:动脉网


如果中美贸易战争继续升级,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赴美并购受到限制,必然会给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体来看,美国即使加征25%的贸易关税,对于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总体营收影响较小,但会大幅牵制国内企业海外建立品牌速度。



3

中国强力回击

在华美企受冲击,西门子、飞利浦获益


为反击美国的高额关税,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已于北京时间7月6日12:01开始正式实施。其中包括6项医疗器械产品。


在这6项当中,最受关注的是“核磁共振成像成套装置”,也就是说整机进口将征收25%的关税。


据《中国医疗设备》等8家机构今年3月下旬公布的数据,在磁共振MRI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中,德国的西门子占35.1%,美国的通用电气占30.4%,荷兰的飞利浦占22%,日本的佳能占10.7%,中国的东软占7.4%,中国的联影占1.1%,其他占0.5%。



而经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库,与核磁共振整机相关的进口器械注册证(有效期至2018年后)生产国为美国的仅有6张,注册人皆为GE Medical Systems, LLC,具体相关注册证信息如下:



由上可以看出,一旦对美核磁共振整机进口加征25%的关税,最有可能受到的影响的无疑是GE在中国销售的来自美国的核磁共振整机。同样与其互为竞争对象的西门子、飞利浦将迎来利好!


而如果美国进一步采取出台所谓的征税清单,预计将有更多原产自美国的医疗器械将被加征高额关税。



3
打破进口垄断,加速国产替代


海外贸易战打响第一枪,远期来看,对于美国进口产品,具有一定的冲击。比如化学发光中的雅培和贝克曼多为美国进口产品,多年来占据高端市场,化学发光2017年约为250亿,两家合计占约80亿市场。


其核心产品雅培的传染病和贝克曼的激素类产品,是目前国产厂家能够去替代的细分领域。此次在内部变革和外部冲击叠加共振中,将会有不少国产企业持续受益。


国家大力支持国产的背后,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创新实力上的欠缺。加速提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医药器械研发的产、学、研联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来源: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