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东软医疗:创新驱动助推“中国梦”

  • 2017-10-24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九大作报告时,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近年来国民健康被融入所有政策并以迅雷之势取得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人民幸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这既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离不开以东软医疗为代表的“国之重器”的创新驱动。

        探索者·20年持续创新结硕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在创新中具有主体地位。东软医疗自创立之初便将创新升至发展战略层面,并依托持续自主创新立足沈阳、依托东北、面向全国、迈向世界。

        作为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东软医疗是中国医学影像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自主研发中国首台CT到领跑中国CT,并打造CT、MR、XR、US、IVD、RT、PET/CT、影像云八大系列产品线,覆盖放射影像、常规检查、放疗与核医学、临床应用等四大领域解决方案,东软医疗创新硕果累累。旗下全线产品均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CT、MR、XR、US、PET/CT相继通过FDA、CE认证。在CT领域,东软医疗提供从双层、16层、64层到128层全系列CT产品,其中NeuViz 128精睿CT作为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8层螺旋CT持续引领国产大型医疗器械迈向国际高端市场,今年推出的全球首台极速能谱CT——NeuViz Prime更是实现了极速采集、精准能谱、超清图像、人文关爱完美结合。除此之外,NeuSight PET/CT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获得CFDA、FDA、CE认证的PET/CT,而依托精湛的产品功能、工艺设计,NeuViz 128精睿CT、NeuSight PET/CT斩获德国iF设计大奖以及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与此同时,在中国医改深层次推进的“当口”上,东软医疗采用云服务架构融合DICOM3.0国际标准设计打造影像云并推出分级诊疗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针对医疗影像业务的远程会诊平台,通过“医学影像、临床检验、远程心电、病理诊断、远程培训、消毒供应”六大业务,使县域内各级医院之间上通下联,助力国家分级诊疗政策落地,打通我国医改纵深推进的关键一环。

        为了让创新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真正正助力国民健康,东软医疗构建了成熟的资金链,2014年即获得弘毅投资、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CPPIB)、高盛、通和、东软控股共计27.33亿元投资;东软集团还与沈阳市政府共同设立沈阳数字医疗产业发展基金,并通过与国内外医疗健康领域专业基金合作的方式形成资本杠杆。依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资本助力,东软医疗在中国设10个大区、25个省级办事处,在美国、中东、秘鲁、俄罗斯、巴西、肯尼亚、德国设7个海外子公司,在越南设1个办事处,创新成果走进全球110余个国家、9000余家医疗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60余个国家提供高端数字化医疗设备与服务,不仅让中国人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更惠及整个人类健康事业。

        先行者·引领智慧医疗新方向

        前20年,东软医疗以创新驱动国产大型高端医疗器械的跨越式发展,打造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东软医疗将依托持续自主创新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做未来医疗的探路者与引领者。

        为此,在过去20年积累的基础上,今年东软医疗频出大动作。5月份于上海建立全球磁共振研发中心,核心业务聚焦输出全数字化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核心部件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研发,力图通过5-10年的努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医疗产业集群。紧接着,6月份东软医疗产业园“入驻”中国辽宁自由贸易区沈阳片区,“剑指”健康医疗大数据、医疗影像云服务及智能设备等,致力于打造健康医疗产业集群,建成世界级数字医疗设备产业基地。

        依托强大的“集群”力量,东软医疗迎来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突破。就在不久前,东软医疗于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CCR2017)上首次公开展出了人工智能产品,与限定了固定数据分析模型的静态智能不同,东软医疗的人工智能产品具备可持续更新智能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动更新熟练数据库的方式触发深度学习模型与计算参数优化,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病灶自动筛查能力,备受国内外影像人高度好评。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未来,东软医疗将持续践行创新驱动战略,以更优质的医疗产品与服务惠及大众,助力国民健康事业,让人民更幸福。相信随着“人民幸福”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不再是“梦”。


来源:环球医疗器械网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