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3月20日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规划提出,积极发展老年健康产业,大力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老年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
千亿市场空间打开
老龄化是养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6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占总人口的16.5%。根据预测,到2030年,这一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
多家券商研报测算,中国养老产业2020年将迎来5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另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分析,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1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万亿。
近年来,关于倡导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密集出台,并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6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提出,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前往多点执业,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等。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重点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动在养老和医疗机构中优先使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鼓励财政补贴家庭和个人购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不少细分领域将获益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
这些重点方向的发展涉及医疗器械行业的诸多细分领域。第一是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第二是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第三是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第四是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是家庭服务机器人,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第六是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投资三个关键点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投资机构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主要把握三大关键点,分别是终端掌控能力、技术创新水准和售后服务质量。
君联资本一位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终端掌控能力是医疗器械公司生存的基本。目前国外的公司已经占据高端市场。我国企业是从低值耗材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逐步积累资金实力和产业链的技术能力,然后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能够和国外公司进行抗争,比如在心脏支架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取得市场主导地位。
“终端掌控能力体现在模式、渠道和销售代表上,未来医疗器械的市场推广会越来越强调去中间化。这种价值会越来越回归到服务以及技术,而不是靠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来实现。”上述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产品的创新水准和服务能力也是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这两个环节不能偏颇,缺一不可。从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间有很多的壁垒和门槛要去克服。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早期企业可能更多体现为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方面。
千亿市场空间打开
老龄化是养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6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占总人口的16.5%。根据预测,到2030年,这一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
多家券商研报测算,中国养老产业2020年将迎来5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另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分析,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1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万亿。
近年来,关于倡导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密集出台,并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6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提出,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前往多点执业,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等。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重点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动在养老和医疗机构中优先使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鼓励财政补贴家庭和个人购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不少细分领域将获益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
这些重点方向的发展涉及医疗器械行业的诸多细分领域。第一是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第二是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第三是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第四是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是家庭服务机器人,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第六是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投资三个关键点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投资机构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主要把握三大关键点,分别是终端掌控能力、技术创新水准和售后服务质量。
君联资本一位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终端掌控能力是医疗器械公司生存的基本。目前国外的公司已经占据高端市场。我国企业是从低值耗材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逐步积累资金实力和产业链的技术能力,然后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能够和国外公司进行抗争,比如在心脏支架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取得市场主导地位。
“终端掌控能力体现在模式、渠道和销售代表上,未来医疗器械的市场推广会越来越强调去中间化。这种价值会越来越回归到服务以及技术,而不是靠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来实现。”上述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产品的创新水准和服务能力也是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这两个环节不能偏颇,缺一不可。从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间有很多的壁垒和门槛要去克服。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早期企业可能更多体现为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方面。
“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逐步达到一个平台级,才可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张。在国外,一些企业已经达到这一阶段,小公司做技术创新然后再卖给这些大公司。国内则不同,在很多细分领域,还有很多通过自身创新做大的机会。医疗器械产业未来会有新的领军企业脱颖而出,这也是我们很看好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上述高管表示。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