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福建省、江苏省及福州、厦门、南京、常州去年被确定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第一批试点省市。业内人士认为,这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深化医疗改革和培育大数据新业态。但同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还面临挑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配套、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瓶颈制约。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当前,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已体现在挂号、预约等服务上。从已有实践来看,在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联网异地结算以及移动支付方面,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认为,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可以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可以有效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利用大数据拓展服务渠道,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可以提供更加优质便民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医疗需求。
通过大数据运用,健康医疗行业能够引入金融服务,以更便捷的方式实现支付和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健康医疗行业通过引进金融服务融合发展,可以提升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提升整个社会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服务与健康医疗双赢”。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说。
通过发展运用大数据,杭州市智慧医疗已从医院智慧医疗、互联网智慧医疗发展到城市智慧医疗。有数据显示,目前已有500万用户开通智慧医疗服务,市属医院诊间结算率达到77%,帮助杭州群众节约了2050万个小时的就医排队时间。
助推医疗改革和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治理模式,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加强深化医改的评估、医疗机构的监管、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的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从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利用大数据,将各种健康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指标集合在每个人的数据库和电子健康档案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未来健康服务管理的新趋势。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医改试点省已经开展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所有的常见病例、既往病例都能记录在案,医生可以通过有效、连续的诊疗记录,运用大数据支撑,给病人以优质、合理的诊疗方案。
上海市医改方案的核心就是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并将之应用到医改的设计中。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12月,上海市汇总了2600多万条人员信息,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三期,将实现健康信息网、医联网、人口计生网、医保网、医药网五网互通。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市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软件信息企业、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和医学中心,具备较好的医学科研和大数据应用发展基础。厦门还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共建协同创新,力争边试点边见成效,提升厦门总体医疗健康水平,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联盟聚合了大型央企、跨国企业、创新企业等300余家机构会员,将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的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通过聚集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产业资源,进一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
南京作为试点地区之一,江北新区已确定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带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的落地,将进一步助推江北新区健康医疗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健康医疗产业集聚效应。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还需处理几个问题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园建设试点,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创造性工作,目前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相关人士认为,亟待完善相关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发展机制。必要时可借鉴参考国际先进经验。
一是处理好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健康医疗大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较为感敏,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必须将大数据安全保障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目前我国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保管使用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规,建议尽快制定,特别是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时,要订立合约,对数据采集 存储和使用加以必要的约束 同时要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二是亟须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尽管健康医疗大数据前景广阔,但目前行业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人才不足、信息不通等瓶颈。大数据专家认为,大数据真正落地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我国急需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
互联网健康医疗涉及信息通讯、医疗、养老、保险、制药等多个行业领域和学科范畴,需要彼此共享和深入整合,需要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消除数据孤岛,才能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健康应用和医疗增值服务。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当前,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已体现在挂号、预约等服务上。从已有实践来看,在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联网异地结算以及移动支付方面,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认为,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可以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可以有效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利用大数据拓展服务渠道,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可以提供更加优质便民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医疗需求。
通过大数据运用,健康医疗行业能够引入金融服务,以更便捷的方式实现支付和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健康医疗行业通过引进金融服务融合发展,可以提升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提升整个社会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服务与健康医疗双赢”。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说。
通过发展运用大数据,杭州市智慧医疗已从医院智慧医疗、互联网智慧医疗发展到城市智慧医疗。有数据显示,目前已有500万用户开通智慧医疗服务,市属医院诊间结算率达到77%,帮助杭州群众节约了2050万个小时的就医排队时间。
助推医疗改革和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治理模式,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加强深化医改的评估、医疗机构的监管、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的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从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利用大数据,将各种健康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指标集合在每个人的数据库和电子健康档案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未来健康服务管理的新趋势。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医改试点省已经开展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所有的常见病例、既往病例都能记录在案,医生可以通过有效、连续的诊疗记录,运用大数据支撑,给病人以优质、合理的诊疗方案。
上海市医改方案的核心就是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并将之应用到医改的设计中。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12月,上海市汇总了2600多万条人员信息,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三期,将实现健康信息网、医联网、人口计生网、医保网、医药网五网互通。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市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软件信息企业、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和医学中心,具备较好的医学科研和大数据应用发展基础。厦门还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共建协同创新,力争边试点边见成效,提升厦门总体医疗健康水平,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联盟聚合了大型央企、跨国企业、创新企业等300余家机构会员,将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的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通过聚集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产业资源,进一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
南京作为试点地区之一,江北新区已确定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带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的落地,将进一步助推江北新区健康医疗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健康医疗产业集聚效应。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还需处理几个问题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园建设试点,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创造性工作,目前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相关人士认为,亟待完善相关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发展机制。必要时可借鉴参考国际先进经验。
一是处理好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健康医疗大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较为感敏,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必须将大数据安全保障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目前我国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保管使用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规,建议尽快制定,特别是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时,要订立合约,对数据采集 存储和使用加以必要的约束 同时要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二是亟须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尽管健康医疗大数据前景广阔,但目前行业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人才不足、信息不通等瓶颈。大数据专家认为,大数据真正落地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我国急需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
互联网健康医疗涉及信息通讯、医疗、养老、保险、制药等多个行业领域和学科范畴,需要彼此共享和深入整合,需要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消除数据孤岛,才能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健康应用和医疗增值服务。
此外,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可借鉴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多源性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不仅会推动医学研究,还可为国家医疗政策、国家公共卫生外交政策及医疗改革提供依据和建议。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