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介绍,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据此估计,全国15岁~69岁人群中,约有9100万人具备健康素养。
去年8月~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了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在31个省(区、市)的336个监测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102985名15岁~69岁城乡居民,回收有效问卷98448份。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2008年提高2.32个百分点,全国15岁~69岁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2012年比2008年增长了约2300万人。
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有差异
报告显示,2012年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79%,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7.13%,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幅度远大于城市居民,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2012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10.31%、8.59%和6.86%,与200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3.28个、0.92个和1.6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报告显示,2012年男性健康素养水平为8.52%,女性为9.09%,分别提高了1.55个和3.10个百分点,女性提高幅度大于男性。2012年各年龄组健康素养水平普遍高于2008年,初中及以下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2008年明显提高,但高中及以上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与2008年差异不大。
健康知识“知易行难”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是18.9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是11.22%,基本技能素养水平是12.29%。结果提示,城乡居民掌握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程度要好于建立健康行为的程度,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为健康行为。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主任李英华指出,行为改变需要3个过程:一是知识的获取,二是健康素养的形成,三是健康行为的形成。健康知识的获取比较容易,但是由知识转化为信念再转化为行为的过程比较漫长,而且这个过程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程度、年龄等,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需要更好的干预方法。
毛群安举例说,大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不少人行为上改变起来很难。“除了获取相关知识外,要让这个人的行为形成还需要外在的压力。”
慢病防治素养亟待提高
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居民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42.80%、科学健康观31.87%、健康信息素养18.16%、传染病防治素养17.53%、基本医疗素养9.56%和慢性病防治素养9.07%。
结果提示,慢性病防治素养虽有一定提高,但与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基本医疗素养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乡居民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行为。
毛群安表示,下一步将整合卫生计生内部健康教育资源,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引导城乡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健康素养评价和预测人群健康状况,努力将健康素养打造成为衡量卫生工作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一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