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招投标细节谈:杜绝幕后操纵 落实回避制度

  • 2010-03-04

    陕西省医疗器械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政府采购中心顾问及评审专家 欧阳克勇

  近年来,医疗器械招投标中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以串标、陪标来非法操纵投标;专家回避制度得不到切实履行,从而破坏了招投标的公平竞争,使招标质量下降。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问:如何发现串标和陪标?

  答:串标、陪标有四个基本特征。

  1.刚好是三家来投标。

  因为用户方私下已经把采购意向明白无误地告诉惟一看中的投标者,其他厂商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会“知趣”地退出。而要凑够招标程序所必备的三家投标人,“得宠”的这一家就要设法找到其他两家来投标(每找一家都是要花钱的,几乎没有厂家去多花钱凑四家)。

  2.一个主角,两个配角。

  主角当然是志在必得的投标者,其标书制作得比较精美,厚厚一大本。配角呢?薄薄的两册白皮书,制作规格也似乎出自同一人之手。主角的技术指标项项“符合”,配角则常常自曝“负偏离”。

  3.主角的投标价最低,但不是市场的低价。

  虽然配角在产品性能上没有优势,但投标价至少不低于主角。如果配角选择的是进口高端产品,则可能投一个用户方无力接受的离谱的高价。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主角投标价低、性价比高,让主角顺理成章中标。即使评委明知这个“最低价”明显高于市场价,又能奈何?

  4.对手“和谐相处”,少有质疑,罕见投诉。

  这样的现象多见于国有医院招标,行业内都见怪不怪了。竞争对手“和谐”相处,达成默契,这次我陪你,下次你陪我,主角轮流当,谁还去质疑或投诉?在这样的潜规则运行下,招标常常招出高价也就不奇怪了。其根源显然并不在投标者一方。

  因此,当招标出现质疑或投诉时,一个简单的判断是,至少不大可能是串标、陪标,而是市场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在政府采购医疗器械的招标中,常见投诉。越是大标,竞争越激烈,投诉越多。这应该看作是市场经济的本色。投诉一是监督,促完善;二是体现竞争,减少串标、陪标。而表面静悄悄的招投标过程则有可能掩盖着串标、陪标的幕后交易。因此,以为无投诉、无质疑就是成功的招标,并以此来评价工作的成绩,其实并不一定可靠。

  问:评标现场都有醒目的提示,“评审专家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评审项目,如受到邀请,应主动提出回避。”那么,目前这一规定执行得如何?

  答:据了解,这项回避制度自2003年发布以来,很少真正被执行。一些原来有“独立身份”的专家已经改变了身份而不宜参与评审,却仍然出现在评标现场。只有原则性的制度要求,而没有实施细则,回避制度就行同虚设了。

  能不能先这样做起:

  1.每年对专家库专家的原有身份进行一次确认,以便那些已经改变了身份且不宜参与某项目评审的专家进行声明回避或退出。

  2.在互联网上公布专家名单和身份(专家们从事公务,这些信息大多可以公布),便于公众监督。

  3.每次评标前,专家应签字声明与投标方无利害关系。评标结果公示时,专家们的声明一并公示。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