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扬长避短 打造高效产业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魏际刚 冯飞
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对解决人类健康、资源、环境以及农业、工业等关乎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将产生深刻影响。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将生物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使其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领域。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增长潜力的生物产业新兴市场,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既是主动抢占21世纪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
我国有利条件多
一、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1.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开展了重组DNA技术、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固定化酶(或细胞)技术、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以及生物反应器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经过近30年发展,我国在生物信息、基因组、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工作。在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与应用、转基因植物研究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也日臻完善,废水处理新型反应器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一些生物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初步形成。
2.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广义生物产业(传统生物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总产值接近11000亿元。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被批准上市。一批生物农药已经产业化,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
3.生物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
4.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
我国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才超过4万人,每年培养2000多名生物学博士生。在国外有10多万名中国留学生从事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专家统计,在《自然》杂志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刊登的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中,有25%是由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的。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世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二、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近10年来,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许多国家生物产业增长速度超过30%。生物经济将成为21世纪增长最为迅速的经济领域。许多学者预测,21世纪“生物经济”必将超过“信息经济”,生物产业规模将是信息产业的数倍。有专家甚至预言: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需求潜力巨大,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例如,我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需求增长很快。2000年~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45%,其中生物医药年均增长率高达30%;2008年至今,医药行业逆势发展成为金融危机下的最大亮点,是12个主要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2009年1~6月,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4%,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约16.8%。其中,生物医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达23.1%,利润同比增长约20.7%。
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元,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生物农业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生物能源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生物环保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等,合计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
三、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
从全球生物产业发展历程及趋势看,其初始阶段大致为1980年~2000年,成长阶段为2000年~2025年,成熟阶段将在2025年后。世界生物产业目前处于初始阶段与快速成长阶段的过渡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较小,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历史经验也证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长期是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契机。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加速发展,我国完全能够成为生物产业强国。
重点问题需解决
尽管我国生物产业具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但与生物技术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估计,我国生物产业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差距在15年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迫切需要解决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弱。
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欧、日分别占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
2.产业组织不合理。
我国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生物企业严重缺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趋同,市场无序竞争,导致企业利润低、积累能力弱,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如国内最大生物农业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5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孟山都公司年销售收入为55亿美元,美国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安进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34亿美元;基因工程药G-CSF临床应用剂量很小,1个厂家就能满足全国市场需求,而国内生产厂家超过15家,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3.产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全部生物医药研发全年费用不及国外一家跨国医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如美国安进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超过30亿美元。我国绝大多数生物企业规模小,缺乏信用、资产抵押等条件,很难从银行贷款。加之国内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缺失,资本市场、担保体系不健全,生物企业科研成果无论在初创还是产业化阶段均难获资金支持。
4.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低。
因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比基础研发更大。
5.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如医药市场流通秩序混乱、药品招标采购不规范,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基材料等领域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不系统,技术产品市场尚不成熟等。
6.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
生物产业涵盖面较广,研发、生产、安全监管、进出口、人才培养等管理分散在多个委部局等,缺乏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决策机制,难以很好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创新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产品评价机制、产品定价机制、转基因市场准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企业评价制度等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需要。
此外,还存在生物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比较严重,生物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问题。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确立战略目标和主要思路。
战略目标
生物产业是具有中长期意义的战略性产业。2008年,全球生物产业出现盈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布的《2030年的生物经济:施政纲领的设计》中指出,到2030年,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占生物技术总产量的39%,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占36%,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应用占25%,其中工业应用潜力最大。因此,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必须要立足长远,突出其战略性。当前,应根据生物技术不同应用领域的产业成熟度,对部分具备条件的领域加快推进产业化,同时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提前部署研发。
从产业成熟度来看,目前生物农业最为成熟,如果转基因技术政策能够适度、适时调整,可加快其产业化;生物医药次之;生物工业(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潜力大,但仍需解决一些关键技术。
为此,生物产业的发展目标可考虑为:未来三年,加快推进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等技术的产业化,生物产业力争年均增长25%左右,2012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5000亿元,生物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局面得到扭转;到2025年全球生物产业进入成熟阶段之时,我国生物产业后来居上并占有重要地位,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取得长足进步,跃居世界先进水平,生物技术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跨国生物企业,生物产业出口额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比重;我国成为世界生物产业大国、生物技术强国和全球生物经济中心;主要生物技术产品能满足国内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主要思路
1.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促进生物产业发展
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着眼21世纪新产业竞争,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美国制定了《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国家生物质能源计划》、《生物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生物盾计划》,修改了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和投资生物产业。奥巴马政府将生物产业明确为战略性产业予以大力扶持。日本政府提出“生物产业立国”战略,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生物行动计划》,成立生物技术战略研究会,首相亲自兼任会长。欧盟制定了《欧盟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欧盟科技发展第七构架计划中提出发展基于知识的生物经济,决定把25%的经费用于生物与医药技术。印度发布了《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技术部”。韩国提出举全国之力发展生物技术。新加坡制定了“5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计划,成立了以副总理为主席的跨部门“生命科学部长委员会”。2009年,OECD发布了《2030年的生物经济:施政纲领的设计》。
我国要借鉴他国经验,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生物产业发展战略。国家有必要举全国之力,重点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建议制定“国家生物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30)”,甚至是“生物经济中长期规划”,突出其战略性和长远性,从一般的产业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未来10年、20年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保障,提出实现生物产业强国的路径,明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引导国家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尽快寻找我国生物产业的优势领域、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的突破口,促进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
2.重点突破和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前沿生物技术
近期,针对我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工业等领域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优选一批成熟度高的重大项目,特别是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部分成熟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重点推进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创新。已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要扩大应用范围。
在生物基础技术研究方面,应优先支持人类基因组学、动植物基因组学、特殊微生物基因组学、疾病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重点支持人类、动植物生殖(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人类重大疾病和重要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分子机理等研究。引导与支持生命科学与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与融合。
在生物医药方面,应加强生物诊断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切实提高对重大流行病、遗传病等疾病的诊断技术;加强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组织(器官)工程等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新药高效研发体系。
在生物农业方面,应优先支持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特别是分子育种技术;支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加强动物克隆及胚胎移植研究与应用;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部分替代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研究开发生物激素、食品添加剂等新型产品;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
生物能源方面,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代生物燃料(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丁醇、长链醇等)、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氢、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
生物制造方面,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化学工业过程的改造。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规模化发展。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清洁生产工艺,加快生物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
生物环保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杀菌剂及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物资源化、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支持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同时,研判未来经济社会诸领域对生物产业的需求,超前部署发展一批生物前沿技术、下一代技术的原始创新和
集成创新。如生物医药领域的靶标发现技术、药物分子设计技术、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生物农业领域的智能不育分子设计技术、生物制造领域的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以及生物炼制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
3.提升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支持生物优势企业建立着眼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改造或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
加强相关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鼓励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相关主体参与的高端共性技术平台。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推动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
4.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
生物产业集聚是发达国家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方式。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罗来纳、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其中硅谷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R&D投入占59%,其销售额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此外,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部分产值。这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有实力的生物产业区域集群,按照统筹规划、发挥比较优势、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选择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开放强的地区建设几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引导和鼓励高水平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及相关主体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的生物产业聚集区。
5.打造高效生物产业链
我国生物产业链不很完善,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产业链交易成本和生产运作成本很高,市场反应能力较弱。对此,应鼓励和引导生物企业和上下游相关主体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优化产业链。例如,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链长的特性,鼓励生物医药企业构建或融入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系统,优化从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到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采购、运输、储存、产品设计、研发、制造、流通加工、包装、销售、分销、配送等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链运行成本,最大可能地提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6.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生物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创新产品的骨干生物企业,按照“政府导向、市场机制、龙头整合”的原则,支持其做大做强,鼓励其收购、兼并国内外拥有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兼并、重组国内外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加速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生物龙头企业,形成品牌优势。支持若干有技术特色、机制灵活的高科技中小生物制造企业的发展。扶持大型生物流通企业,鼓励其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融入生物产业全球研发链。
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在确立了目标和思路后,还需要有具体的措施配合行动。
加强组织协调
生物产业发展涉及医药、能源、农业、工业、环保、服务等领域的主管部门,也涉及财政、税收、科技、商务等相关部门。为加强领导,改变目前有限的资金、资源被分割、分散的现象,建议成立国务院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和政策,增强部门间的协调,形成合力,利用好政策和行政资源,大力支持生物产业发展。
加大资助力度
我国生物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扶持十分关键。建议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基金”。对于产业化过程中初置成本较高,暂时难以完全从市场获取合理回报的生物产品(如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予以一定补贴。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研究制定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生物企业生产国家急需的防疫用生物制品,应实行零税率。境内设立的生物产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创办的生物企业自获利两年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设立和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采取“单独名额、单独标准、单独评审”原则,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应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生物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企业发展。
研究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成长期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快速发展。鼓励风险投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优先支持在境内从事生物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的中小型企业。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和优先支持设立“生物产业投资基金”。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培育和扩大生物产品市场需求。通过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计划免疫等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民提供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生物能源发展的扶持等措施,积极扩大生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普及教育,正确引导消费;完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保障生物安全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限制;逐步推进药品的委托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上市后,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国家医保药物目录。
加强生物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对生物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制品的管理制度;健全生物技术的实验程序,以及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商品化生产和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控制措施,加大对生物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的监督力度。
推动产业国际化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生物企业“走出去”,支持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企业以直接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境外小型技术研发公司、国际知名品牌、国际产品销售渠道等国际资源。支持行业中介组织设立境外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和营销指导中心。支持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取得欧美等国cGMP认证的工作;推进种业、疫苗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走出去”;加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建立生物产品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
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国际合作。围绕加速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开展工作,特别是在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等领域,首先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工作,最终实现原始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会,特别应重视生物产业关键技术的引进与国际合作,实现我国生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调动中央、地方和企业多方面力量,在国际合作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共同推进,避免因国内自身协调不够,出现外方多头寻租或竞相压价的无序竞争局面。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教育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大高校生物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强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等专门人才的培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相关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快培养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实施全球化人才战略,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创办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落实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各项优惠政策。结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鼓励海外回国(来华)优秀人才按规定申请和承担政府科技计划、基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尤其是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也是我国在未来生物经济时代大有作为的重要基础,应采取更特殊的政策吸引其回国,充分发挥其作用。建议国家在“千人计划”中留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以引进海外高层次生物创新和创业优秀人才。鼓励国有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有效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如进一步完善《药品管理法》中有关新药认定办法,《政府采购法》中对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办法,以及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范生物技术及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完善针对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新生技术的法律法规。建议制定《生物资源法》,以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加快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根据生物产业特性和新兴产业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如放宽转基因市场准入;着力改变“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矫正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生不合理用药行为,促使医疗卫生机构向生物医药企业传递正确创新信息;改进新药注册审批办法,完善药品定价机制,对原始创新药和集成创新生物药优先审批,赋予其自主定价权等。制定生物安全评价标准,完善评审、监测和监督等程序。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