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丹桂飘香。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多达290家,相关新产品、新技术吸引八方来客目光。
创新药械竞相登场、美妆产品“秀出”新风尚……今年进博会的医药、消费领域展区再度汇聚全球顶尖科技力量。跨国企业更是“行程满满”:既大秀研发实力,又忙于落笔签约,用“真金白银”的加码投资,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
“首发”“首秀”不断上新
本届进博会上,辉瑞、赛诺菲、飞利浦等跨国企业带来多款“首发”“首秀”产品。
“进博会是全球创新成果的‘首发阵地’,能让我们的前沿疗法第一时间与中国医疗机构、患者及行业对接,快速建立市场认知。”辉瑞全球高级副总裁、辉瑞中国区总裁Jean-Christophe Pointeau介绍,辉瑞在本届进博会上集中展示来自肿瘤、抗感染、偏头痛等六大领域的创新成果,其中包括中国首秀产品治疗急性偏头痛的CGRP受体拮抗剂鼻喷剂型——扎维吉泮。
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赛诺菲两款心血管疾病突破性疗法阿夫凯泰片及普乐司兰钠注射液在进博会上迎来“全球首秀”。据了解,这两款产品已经在国内提交了上市注册申请。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表示,中国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让赛诺菲更加坚定扎根中国、携手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在医疗器械领域,波士顿科学带来了超80款创新产品,覆盖心脏、外周血管、肿瘤等领域;瓦里安医疗带来了全球首发的SmART 智能自适应放疗解决方案、中国首发的“术”中双旋调强超精放射外科解决方案与同中心CT-Linac 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射治疗解决方案等;飞利浦带来了近50项创新成果,其中AI云智能导管室(Azurion)是飞利浦首款搭载AI云智能解决方案的导管室新品。
“在进博会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热度,更多的是技术落地、合作深化、信心增强的确定性。参加进博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需求,与同仁探讨场景适配的解决方案。”飞利浦全球执行委员会委员、大中华区总裁刘令如是说。
在进博会的“美丽赛道”上,众多化妆品企业也竞相带来一系列首发新品,展现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与创新速度。
爱茉莉太平洋携旗下七大品牌、近三百件展品亮相,其中包括二十余款中国首发、百余款中国首秀新品。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副总裁许达仁认为,进博会不仅是展示品牌与产品的舞台,更是精准洞察中国消费者需求、把握美妆行业前沿趋势的重要渠道,为公司深化本土化战略提供了关键依据。
花王带来了多款新品。花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竹安将表示,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本土品牌的崛起,花王积极推进“本地化战略”,推动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的全链路本土化,以更敏捷地响应国内消费需求。
展品加速变“人气商品”
今年,很多跨国企业在展台设立了“进博宝宝”展示专区,讲述往届参展创新产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生动故事。不少跨国企业对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深有感触。
“进博会是全球企业共享中国机遇的重要窗口。在多次参加进博会后,礼来深切感受到其强大的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礼来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德赫兰介绍,近年来,礼来多款展品在中国市场加速落地,与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等的协作也日益深入。
“依托进博会政策衔接优势与市场聚焦势能,辉瑞创新产品的审评在加速,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等的生态合作桥梁也搭建起来了。” Jean-Christophe Pointeau喜悦地说。
据介绍,过去几年,辉瑞有17款全球创新产品在进博会展出后,通过多方助力加快获批上市。其中,在2024年进博会上展出的埃纳妥单抗注射液、注射用氨曲南阿维巴坦钠,在展后几个月后便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临床治疗的新选择。
受益的还有瓦里安。该公司在2024年进博会展出的Ethos 人工智能一体化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已于今年4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不只是去年,前几届进博会上瓦里安医疗首发的创新产品都快速惠及了中国患者,这是进博会平台效应的生动体现。” 瓦里安医疗大中华区总裁钱圣来评价。
美妆企业对进博会溢出效应的“体感”更为强烈。“进博会是花王链接中国消费者、拓展合作的重要平台。例如,有些展品变商品后,电商渠道上的销售额实现了飞跃性增长。”竹安将举例说,莉婕泡沫染发剂自2022年在进博会上首次展出,便以个性便捷染发体验受到关注;借着进博会东风,莉婕泡沫染发剂于2023年5月正式在中国发售,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今年,该产品已实现国产化。
除了展品加速变成商品,进博会也成为“展商变投资商”故事书写的平台。
据介绍,承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波士顿科学中国区的首个生产制造基地——上海临港工厂于2024年10月建成。目前,该工厂已有4款创新产品型检样品顺利下线,其临床报告均已完成,并提交了注册申请,预计2026年将开启首款产品的量产。
拥抱中国大市场
中国超大的规模市场和持续扩大的高水平开放,为企业提供了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因此,跨国企业用不同的方式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赛诺菲加大了在中国本地生产布局的投入。“从政策创新到产业升级,从科研突破到患者可及,中国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始终令人振奋。” 施旺兴奋地说,赛诺菲投资了10亿欧元,在今年10月正式启动北京胰岛素原料药项目。这是赛诺菲在国内最大规模的生物制剂原料药生产项目,将进一步提升该公司胰岛素的本地生产能力与供应韧性。
对飞利浦来说,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更是战略高地、制造基石与创新策源地。刘令表示,飞利浦持续加大本土投入,已在中国设立五大创新研发中心与五大生产基地,形成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路本土化能力,实现超过95%产品在中国研发与制造。例如,苏州医疗影像基地研发生产的无液氦1.5T磁共振,实现了飞利浦高端磁共振产品线100%国产化,全球装机超2000台。
事实上,通过携手本土力量,将中国市场更深地融入全球研发与产业链布局,已成为众多跨国企业的选择。
“辉瑞致力于将全球研发经验与本土创新活力相融合,共同推动高质量创新。”Jean-Christophe Pointeau说,辉瑞将借助进博会的开放生态,通过在北京和上海的开放创新中心,赋能本土生物技术企业,丰富辉瑞的研发管线,推动中国的创新研发走向全球。
礼来持续在华投资,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布局。德赫兰介绍,今年3月,礼来北京创新孵化器正式投入运营。该孵化器致力于助力生物科技企业加速药物研发,并已迎来本土企业入驻。在今年进博会期间,礼来还将宣布成立上海创新孵化器并签约入驻企业,进一步拓展与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表示,连年参展的波士顿科学也迎来了角色升级,不再满足于单纯引进全球先进技术,而是转向携手本土,将中国临床需求深度嵌入全球研发体系,对前沿创新进行本土化适配,以“全球创新+本土智造”的双轮驱动模式,让更多创新在中国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