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突围!国产医械替代率近 70%,这些赛道正改写全球格局

  • 2025-03-21

国产替代,在我国医疗器械近年来的发展中这一话题经久不衰,也是众多细分领域长期战略方向,也是企业制定技术攻关路线与市场布局的重要着力点。


历经近10年的“黄金”发展期,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率程度发展至何处?哪些设备实现从0到1的突破,哪些赛道已经能够与外资巨头并驾齐驱,又有哪些技术领域仍在“望其项背”奋力追赶中?或许从下面的一系列数据汇总,我们得以窥见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进程真相。



从“0”到“1”,国产医械突破清单





截至 2024 年,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 1170 个二级产品类别下(注:不含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国产化率(以国产产品注册国产化率超过75%计)达67.01%,共有 784项二级产品类别。而产品注册国产化率超过(含)50%的二级类别由 2020年的 872项增长至 2024年的 1011项。


注:产品注册国产化率=国家药监局分类目录的二级类别下国产产品注册数/( 国产产品注册数+境外产品注册数)*100%


表1  截至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二级产品类别国产化率区间分布


图片

数据来源: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医疗器械创新网


表2  国产注册占比≥50%的二级产品类别数变化情况


图片


截至2024年底,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1170个二级产品类别下,我国有30项二级类别的产品仅有进口产品注册证,尚未有国产产品获批,这个数字比2020年减少了37项,从下面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产品注册的国产化进程从“0”到“1”的突破正稳扎稳打持续推进。



表3 2020至2024年我国国产注册证数量为零的二级类别产品数量


图片

数据来源: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医疗器械创新网


从具体领域来看,我国共有6个二级类别的产品在2024年获得了“零”的突破。


表4  2024年国产突破“零”的二级类别名单


图片

数据来源: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医疗器械创新网


再细分来看,我国共有29个二级类别的产品在2024年仅获得1张国产产品注册证。



表5  2024年仅获得1张国产产品注册证二级类别名单


图片

数据来源: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医疗器械创新网


尚未零突破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有源植入、放射治疗和医用成像领域,其中植入式心脏除颤电极导线最多,共有14款进口注册证获批。


表 6  截至2024年我国国产注册证数量为零的二级类别产品名单


图片

数据来源: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医疗器械创新网


从 10% 到 80% 的追赶之路充满艰辛,而从 0 到 1% 的突破更为艰难 —— 如同石缝中生长的幼苗,既要突破技术封锁的岩层,又要适应市场检验的风雨,这也恰恰是国产设备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成熟赛道,日渐由国产主导的千亿市场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众所周知,在国内已纳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产品都是国产化程度较高的品类,例如心脏支架、运动骨科、人工晶体、脊柱等高值耗材,而低值耗材由于门槛较低,在我国国产化程度更高。

低值耗材:成熟期主导市场


低值耗材技术门槛较低,国内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如注射器、输液器、医用敷料等国产化率超过90%。以稳健医疗为例,其常规医用耗材业务在2023年剔除感染防护产品后仍实现17.3%的营收增长,并中标多省集采项目,加速入院渗透。该领域已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以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为核心。

高值耗材:替代率超80%


高值耗材中,心脏支架国产替代率已达80%,血液灌流器更是高达90%。这一成就得益于集采政策推动,例如国家冠脉支架集采后,国产企业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等通过价格优势和技术迭代快速抢占市场。此外,国产产品在临床效果上已与进口产品无明显差异,性价比优势显著。

监护设备与生化诊断:中端市场突破


据统计,我国监护仪国产替代率约70%,迈瑞医疗、鱼跃医疗等企业通过智能化升级(如远程监测、AI预警)扩大市场份额。而生化诊断试剂国产化率60%-70%,主要受益于国内企业成本优势及分级诊疗政策下沉需求。

图片
制图:医疗器械创新网

除了部分成熟度较高的产品国产化程度较高,还仍有大部分医疗器械设备市场占有率亟待提升,近年来随着创新技术迭代与政策加持部分医疗设备已有突围之势。


例如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据统计当前,CT、MRI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国产替代率仅10%-20%,外资品牌(如GE、西门子)仍垄断三级医院市场。但像联影医疗等企业已实现技术突破,其PET-CT设备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超30%,并逐步进入欧美市场。


曾经,血管造影机(DSA)外资品牌市占率超90%,但国产企业如东软医疗正通过性价比和本地化服务切入基层医院,重新瓜分长期由国际巨头垄断的市场。


政策驱动,国产替代步入“攻坚期”





2023年,财政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对178种医疗器械设定国产采购比例,其中137种要求100%国产化,直接推动三级医院采购转向,2023年中央财政拨款20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设备采购,明确要求优先选择国产产品。采购政策的倾斜也是加速国产替代的主要助力。


此外,集采常态化也在加速国产产品崛起,其中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品类通过集采价格降幅超80%,倒逼外资退出中低端市场,国产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占据主导。


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加大对核心医疗器械零部件的技术攻克力度,其中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中,医疗设备专项投入超50亿元,支持关键零部件(如CT球管)攻关。


而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也一定离不开审批流程的提质增效,近年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将产品上市周期缩短30%,2024年共有62个产品通过该通道获批,同比增加25%。


走出去,探寻更全球广阔天地,也成了国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正通过“一带一路”推动国产设备出口,2023年医疗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18%,东南亚成为主要市场。


pexels-pixabay-41949.jpg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已从低端耗材转向高端设备,政策、技术与资本形成合力,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正逐步谱写属于自己的国产品牌故事。


未来5年,三级医院的高端设备替代、产业链核心部件自主化以及全球化出海将成为三大主线。企业需聚焦临床需求差异化创新,政策端则需持续优化采购环境与研发生态,在新机遇下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后续我们还将从市场占有率端详细分析我国医械设备国产化进程,敬请期待。



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




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是国家四部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设立的医疗器械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基于海量医疗器械行业数据资源的集成与治理,构建行业数据基座,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合规可信流通与共享,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数据服务、数据产品、数据咨询等服务,降低行业研发成本,为深化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医疗器械创新网




医疗器械创新网(www.innomd.org)是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汇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创新服务专委会等若干业内知名创新服务机构共同运营的专业化全创新链服务平台、也是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的共同主办方。平台组织业内数百位专家及各类创服机构,共同打造天津、苏州、杭州、绍兴、西安等地医疗器械创新服务基地,集中展开40余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运营7年以来已服务50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内容包括各类创新创业支持、产品设计代工、投融资服务、品牌传播、园区政府服务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其服务受到多方赞誉,是国内医疗器械创新创业服务的顶级平台。




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