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网络格局的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问题基本得到初步解决。问题在于,这些区域医疗中心如何定位、如何履行使命、又将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无疑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路线图基本明晰。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新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名单的通知》,勾勒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顶层设计思路,基本明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各批次建设的路线图以及时间节点。201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标志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式启动。此外,国务院明确,明年还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实现覆盖所有省份,完成全国规划布局,力求在“十四五”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三大猜想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试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根据这建设一年多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关于区域医疗中心的三大猜想。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下称“新基建”)以来,各行各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上不断加速,新基建已成为拉动民生发展的新引擎。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明确将发展健康产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五大任务之一,并提出将健康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目前,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支持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除了基础建筑,是否在医院仪器设备、高值耗材方面将产生大量的需求?可以明确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江夏区雷神山医院仅仅耗时十天,就已建设完成并投入应用。在展现“中国速度”的同时,也成为我国新基建的成功典范。据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共投入使用2500余台大型设备及运输车辆、4900余个箱式板房、20万平方米防渗膜,以及大量电缆电线、配电箱柜、卫生洁具等物资,全国各地1608家供应商、952家分包商积极参与医院建设,为医院建设的全面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或将引发一场新基建热潮!伴随我国公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开拓了“一院多区”的发展形式,“一院多区”运营模式离不开同质化管理。 作为全国首批10个试点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中第一家揭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厦门医院在同质化管理方面已探索出独有的模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厦门医院调研时指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医疗资源的输出或是简单的“复制”,更要充分发挥新建医院的优势,将输出医院那些由于制度、用地等客观因素制约而无法及时推进实施的先进基础建设及管理模式率先在新院区施行。据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新“同质化”管理模式,向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全方位输出人才、技术、管理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复旦中山厦门”模式。 “人才同质化”方面,上海总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派出120多名资深专家、骨干常驻厦门医院;各学科主任、名医工作室专家成员也会每周轮流到厦出诊、手术、教学和查房;并由高年资主治医生组建医疗队,分批赴厦参与学科建设。与此同时,两院还推行临床“双主任”制和行政“垂直管理”,即上海总部各科室主任兼任厦门医院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总部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是厦门医院相应职能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无论是医疗水平、诊疗规范,还是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医院核心管理,都确保“复旦中山标准”。如今,上海总部先进成熟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已平移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厦门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多学科、全方位的“一站式”精准诊疗。 以“同质化”管理为抓手,将输出医院高水平的诊疗技术以及管理能力,同步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省区,真正实现国家大力提倡的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今年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指导新增12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抓紧开展前期工作,确保今年内每个地区至少启动1个项目建设。随着2022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网络格局的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问题基本得到初步解决。问题在于,这些区域医疗中心如何定位、如何履行使命、又将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无疑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放眼未来,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从来不是单纯硬件这么简单。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行的当下,是否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实质性的优惠以及配套措施鼓励区域医疗中心落地,保障其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点承载太多期待。
十年历程: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变与不变
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曾出台《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医疗中心按照七个区域进行设置,每个区域内设置1-3个国家医疗中心,相关专科专业设置1-3个国家专科性医疗中心。这也标志着区域医疗中心在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启动背景下被提上日程。2017年1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的通知》,要求在每个省份遴选在医、教、研、防、管理方面均具领先水平的综合医院,设置建设1个综合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依据覆盖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每个区域遴选出水平领先的医院,按照儿童、肿瘤、心血管、妇产、传染病、口腔、精神等专科类别设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时隔多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终于在2019年启动,然而建设的路线图以及布局规划却与以往大相径庭。试点地区首次选择在8个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省份,而后又在今年部署将12个省份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基本覆盖病患输出大省和和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省份,到明年,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完成全国规划布局。这与2009年“按照七个区域划分设置的原则”并不一致,实则转为“按需分配”的原则,优先选择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省份,而后逐步扩展至全国范围。自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至2019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式启动,10年时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并非坦途,其中缘由不得而知。不过,再度下大力气启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无疑是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医疗中心承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使命从未改变。
来源:无界进修 整理:奥咨达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