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在医疗圈流传已久的俗语,仅用十二字便精准道破麻醉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生命守护神”基石定位。
正是这道“生命底线”,支撑起一个庞大、刚需且正经历深刻变革的医疗市场。
前景广阔的新增长极
伴随全球老龄化加深、慢性病发病率攀升,手术量持续增长,叠加临床对疼痛管理的安全有效性需求升级及技术认知深化,麻醉相关医疗器械市场正释放巨大商业价值。
作为麻醉能力的硬件基石,麻醉设备市场以麻醉机、监护仪、输注泵等大型设备为核心,既是麻醉市场的“重兵器”,也是技术壁垒最高、单台价值最大的板块。长期以来,该市场由海外巨头主导,但如今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国产龙头企业,凭借强劲的研发实力、完善的渠道布局及优质服务网络强势突围,持续蚕食外资份额,印证了高端医疗设备国产替代的可行性。
核心引擎
锚定 “麻醉耗材” 黄金支点
恰是在设备市场“重资产、强壁垒”格局的映衬下,一个更具活力、增长弹性更强的细分赛道—— 每台手术必耗的麻醉耗材,其价值愈发凸显。
若说大型设备是支撑麻醉体系的“骨骼”,那麻醉耗材便是维持体系运转的“血液”。从保障气道通畅的一次性可视喉镜、气管导管,到承载术后镇痛功能的核心载体镇痛泵管路,这些“小产品”不仅蕴含极高技术含量,更具备极强的复购属性。
以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市场为例,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市场持续放量。据智研咨询分析报告,2024年我国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行业市场规模达12.78亿元,同比增长15.02%。
在高速增长趋势下,麻醉耗材正成为撬动麻醉医械市场的黄金支点,蕴藏无限增长空间。尤其在当前鼓励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浪潮中,该领域因技术突破路径清晰、临床需求迫切,成为本土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与进口替代的战略要地。
破局先锋
本土创新力量的崛起路径
市场格局的演变,折射出产业发展的深层变迁。当国际巨头与国内龙头在设备赛道激烈博弈时,一批聚焦耗材细分领域的 “专精特新” 企业,正以技术为刃,开辟出差异化成长路径。
以海圣医疗为例,其突围策略生动诠释了“单点穿透”的产业智慧。公司深耕麻醉耗材核心临床场景,通过持续研发与市场拓展,成长为业务覆盖全球的综合服务商。
目前,海圣医疗已构建覆盖麻醉、监护、手术及护理三大产品线、八大系列产品的完善生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麻醉科、ICU、急诊科等关键临床场景。截至 2025年6月底,公司已拥有 53 项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备案证,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1 项, 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40 项, 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证 2 项。另外,公司已取得 2 项美国 FDA(510K) 注册,多项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

国内市场方面,公司产品应用于全国上千家三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达到 600余家,并已覆盖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在内的众多国内知名大型综合性医院。
根据公开信息,海圣医疗 2022 年至 2024 年麻醉类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分别为1.30亿元、1.45 亿元、1.60亿元。这一数据反映了公司在麻醉类医疗器械领域的业务增长态势。
尤为关键的是,在夯实国内业务根基后,公司布局海外市场,如今产品已成功进入监管严格的欧美市场及潜力广阔的中东、东南亚地区,实现从本土企业到全球化公司的跨越 。

从基层医疗机构到顶级三甲医院的场景渗透,从深耕国内市场到稳步进军海外市场的全球化布局,这一路径正是本土创新企业的价值缩影 —— 凭借对临床需求的深度洞察、更敏捷的技术迭代节奏及更优的成本控制能力,在行业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进展,进而以此为基石构建起覆盖临床全场景的产品生态。
生命守护赛道的未来图景
当我们回望麻醉市场的变革轨迹,不难发现:麻醉耗材早已不是 “辅助配角”,而是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黄金支点 —— 它以高于全球的增速、极强的临床粘性与国产替代潜力,撑起了麻醉医械市场的增量空间,也为本土企业打开了突破外资垄断的战略窗口。
而海圣医疗的崛起,正是这一黄金支点价值的最佳注脚:从深耕气道管理等核心场景,用技术创新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到构建覆盖麻醉全流程的产品生态,再到突破欧美高端市场,它不仅证明了本土耗材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可能性,更为整个赛道提供了“聚焦支点、精耕细作”的发展范式。
未来,随着基层医疗麻醉需求的持续释放、耗材研发生产技术的迭代突破,以及更多像海圣医疗这样的本土企业深耕细作,麻醉耗材这一黄金支点的能量将进一步释放。
届时,麻醉市场的价值升级将不再止于“保命”底线的夯实,更将在国产替代的深化、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中,真正展现“保命”之外的广阔天地。
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