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29日·上海静安区大宁福朋喜来登酒店
开篇:聚势谋远,共启外科植入物行业新篇章
2025年8月28日至29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年度大会暨植入物行业创新转化专题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创新转化·协同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国家医学中心、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及监管部门等领域的300余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与企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与医疗融合、骨科材料技术突破、创新器械注册路径、企业运营管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既是对过去二十年行业发展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前瞻布局。
一、开幕聚力:领导致辞锚定行业方向
8月29日上午,大会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专委会仇云峰秘书长主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林志雄致辞。此外,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会长张英泽院士、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与上海六院党委书记马昕、哈佛医学院李国安教授在线上通过视频致辞祝贺大会开幕。
林志雄理事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专委会二十年来从“搭建交流平台”到“引领标准制定”的成长历程,特别提到:“过去八年,我们见证了会员规模增长40%、覆盖全国90%以上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更推动了多个关键标准的落地。但行业仍面临材料创新、智能植入物研发等挑战,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张英泽院士从临床需求出发,强调“外科植入物的创新必须回归患者获益本质,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紧密协作是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李国安教授以膝关节假体的设计为例,鼓励产业要紧跟国际前沿,原研新的假体。最后,马昕教授则结合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实践,提出“要加快国产高端植入物的临床验证与推广,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洞察:技术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场景的新变量
大会首场专题报告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与医疗的链接,由宇树人形机器人团队主讲。演讲者从手术机器人精准操作、康复机器人个性化训练等场景切入,展示了AI技术在降低手术误差、提升植入物适配性方面的潜力。“未来的植入物不仅是‘静态替代’,更是能与人体动态交互的‘智能节点’。”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对“AI+材料”“AI+设计”的深度思考。
(二)医学专家:临床需求的“第一现场”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位晓娟教授带来专题报告,通过大量临床数据揭示了当前骨科植入物的痛点:如老年患者骨缺损修复材料生物相容性不足、植入物使用性能待提升等。“临床医生的需求就是创新的起点。”她呼吁企业加强与医院的“早期介入”,从设计阶段就融入临床反馈,加速“实验室-病床”的转化链条。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唐晓军主任分享了“整形外科中植入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他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整形外科植入物从研发到应用的全流程要点,让参会者对整形外科植入物领域的技术要点和临床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政策解读:注册申报的关键注意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的江珊老师,针对“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及注册申报常见误区进行详细解析。“创新器械的审评更关注‘临床价值’与‘技术独特性’,企业需提前规划好数据积累路径,为企业研发方向提供了政策解读。
三、创新实践: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破局之路”
(一)企业经验:质量与设计的双轮驱动
-
Zimmer Biomet
公司袁涛女士分享了全球骨科巨头的运营与质量内控经验: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随访,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是企业的生命线。其“数据驱动的生产优化模型”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国际化管理参考。
-
爱康医疗公司王彩梅博士聚焦“创新设计开发”,以自主研发的3D打印植入物为例,展示如何通过拓扑优化结构降低应力遮挡、提升骨整合效率。“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必须结合生物力学模拟与临床试用反馈。”
-
丝科生物柳克银博士带来“蚕丝蛋白可降解植入物”的突破性进展:该材料兼具天然生物相容性与可控降解特性,在骨科与运动医学领域展现出替代传统金属植入物的潜力,引发对“绿色植入物”的广泛讨论。
(二)基础研究:生物力学的“基石作用”
上海大学的朱俊俊博士以“Freddie Fu的生物力学研究经验”为引,系统讲解了生物力学在植入物研发中的应用逻辑。“从韧带受伤机理到人工踝关节研发,生物力学数据是设计参数优化的‘金标准’。”其团队通过有限元分析辅助髋关节假体设计的案例,印证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
(三)先行者说:国际品牌的创新坚守
Ceramtec张涛女士分享了BIOLOX陶瓷材料在骨科领域50年的发展历程——从陶瓷的研发出发,每一次迭代都源于对‘更耐磨、更安全’的极致追求。其“长期临床随访+材料微结构调控”的研发模式,为高端陶瓷材料的“持续创新”提供了范本。
四、圆桌对话:关键材料的“协同攻坚”
下午的“人工关节关键材料”专题环节是本次年会热点环节,除了现场观众,大会设置线上转播,该环节参与的人数高达600余人。“Ten – Min”的聚焦报告形式快速分享了不同关键材料的研发进展与应用情况,让参会者高效了解人工关节材料领域的最新动态。讨论环节由上海九院毛远青主任主持,来自迈瑞医疗(刘梦星)、瓷意医疗(谭毅成)、宸泰医疗(张琳)、日本京瓷(Christopher Krauser、黄明臻)、珀利(杨秀云)、安通(胡志杰)与医学专家、行业学者展开圆桌讨论。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关键材料的创新需打破“企业单打独斗”局面,建立“需求方(临床)-设计方(企业)-基础研究”的产学研医合作加速技术转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王友主任介绍“PEEK材料特性及其骨科内植物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该材料在骨科领域的优势与挑战,并介绍了王主任在PEEK人工关节研发中的经验与临床结果,为骨科植入物的材料选择提供了专业参考。
函司信息科技的傅晓博士探讨“企业级AI应用在外科植入物行业的应用思考”,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让企业看到了AI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UDEM的张蕙进行“CE注册申报案例分享交流”,助力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实用的经验借鉴。
雅博尼西的姚建清讲述“基于自主创新专利技术的最新一代人工关节的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进口替代”,展现了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实力,彰显了国产人工关节产业的发展底气。
DMG MORI中国的言柏超交流“髋植入体稳定生产经验”,分享了在髋植入体生产过程中保障产品质量稳定的关键要点。
五、闭幕传承:二十载耕耘再启新程
大会尾声,专委会候任理事长华子恺作闭幕总结。在全体与会者的掌声中,大会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技术与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业共识的凝聚——外科植入物行业正站在“创新转化”的关键节点,唯有携手共进,方能推动中国从“植入物制造大国”迈向“植入物创新强国”。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业委员会
2025年8月29日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业委员会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